close

  從18歲開始接觸慈善事業以來,黃蕊已有五年的公益活動經歷。五年來,她與有著共同理念的小伙伴們,走進信陽浉河區、平橋區、羅山、淮濱等縣區的中小學,資助、輔導了200餘名留守兒童。她更喜歡把“做慈善”稱為“參與活動”,因為“浮誇”不能成就公益心,只有真誠和熱情才能讓她對慈善事業堅持不懈。
  □東方今報見習記者 王姝/文圖
  幫助別人是快樂的
  2009年的夏天,高考的巨大壓力使得黃蕊心情持續低落。父親建議她去雞公山,參加正在進行的一個夏令營,希望她藉此放鬆身心。在那裡,黃蕊第一次接觸“中美服務促進會”。
  “中美服務促進會”是2001年5月由美國國家財稅局批准的一家非營利性機構,致力於幫助貧困農村地區發展教育、醫療和社區。信陽市是該會在河南選中的項目扶貧點,而這個夏令營就是他們針對資助的信陽貧困留守兒童舉辦的。
  “在這些活動里,大家敞開心扉,一個陌生人願意脫下外套讓你避寒、負傷背你前行,你的內心一定會受到震撼。”黃蕊參加到夏令營中,和隊員們一起爬山、遠足、排演話劇、舉辦晚會、接受素質拓展。
  雖然黃蕊之前去過不少地方旅行,也經常遇到一些在NGO做志願者的驢友,但這次經歷讓她感觸很深,“這裡的志願者既是幫助留守兒童的人,也是活動的參與者和受教育者,在活動中接受關愛、合作等理念。”
  第二年,黃蕊再次參加了這個夏令營。這次她不只是為自己謀求更豐富的經歷,更是為了幫助別人。指路、聯繫、輔導……她與活動的組織者和孩子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。此後,黃蕊愛上了和孩子們打交道,在武漢上大學時,經常加入當地的義工組織,輔導需要幫助的孩子。
  2011年,她跟著“中美服務促進會”來到香港,接受輔導培訓。黃蕊說,那段時間她遭遇挫折,心情很糟糕。一位當地的義工陪黃蕊聊天到深夜,給予勸慰和建議,兩人的腿上被蚊子咬得全是包。“她的建議讓我很受啟發,但最讓我感動的是她的真誠和熱情,我希望也成為一個這樣的人。”
  為家鄉的孩子量身打造輔導方式
  每一次接受幫助,都讓黃蕊堅定投身慈善事業的決心。2012年,她跟隨團隊來到美國,參加為期三個月的夏令營。
  “中國的孩子,內心更成熟,因為家庭、學習的負擔,內心也更為複雜。”接觸了美國的孩子後,黃蕊將其和中國的留守兒童進行了對比,“我開始研究如何對家鄉的孩子,進行專業的輔導。”
  畢業後,旅游專業出身的黃蕊放棄了當年“游遍大好河山”的豪言壯語,投身於她心愛的慈善事業。
  奔波於信陽縣區的中小學,和留守兒童及其老師、家長打交道,定期給貧困兒童匯去學費和補助,和孩子們交流、玩耍。“我在一些孩子家裡,他會對我的關心表示感謝,會執意留我別走,這也是我最幸福的時刻。”
  “我所關註的教育,是對靈魂的教育。”和一些自卑甚至孤僻的孩子打交道時,黃蕊會嘗試一些新的方式,比如組織“一人一話一故事”游戲,一個孩子說出自己的故事,另一個孩子通過理解與想象將其以表演的形式重現,讓雙方在體會與反思中得到啟發。“遇到不願意做這些游戲的孩子,我們親自和他一起做一遍後,他們都會願意做第二遍,有時候的效果還是很震撼的。”
  黃蕊告訴記者,教育本身是個漫長的過程,做這方面的慈善,持續的反饋很重要。這幾年,團隊幫助過的學生,雖然有一些後來考上了清華、北大等重點大學,因為生活環境和家庭原因造成的自卑、害羞等心理仍然沒有完全消除。在後來的交流中,她還會通過測試性的游戲發現問題,繼續嘗試和對方溝通。
  能從事自己喜歡的事業是幸運的
  黃蕊的努力也曾被人不理解。因為經常和外國志願者打交道,她曾被在政府工作的父親開玩笑說“不會是間諜吧”,也因為拿著並不高的工資忙裡忙外曾被朋友說“是不是閑著沒事幹”。
  對待這些,黃蕊很坦然。她告訴記者,這個慈善組織里的成員雖然很多是外國人,但他們與中國、與信陽有著密切的聯繫。
  這種聯繫,起源於二十世紀初雞公山“萬國紀念館”時期。當年在雞公山“美文學校”學習的外國人,他們的祖孫、曾祖孫仍然痴迷中國文化,愛好茶葉和中國古建築,關心這裡的孩子們。
  儘管如此,黃蕊仍保留著清晰的“民族意識”,“以我們中國學生的特點和生活環境為中心進行輔導。”
  黃蕊告訴記者,如今,當年說她“閑著沒事幹”的朋友,看著她的變化與成長,終於接受了她的理念,甚至告訴她“很羡慕你這樣的生活”。
  “我只是很幸運,能把喜歡的事作為一項工作和事業來做。”黃蕊笑著說。一鍵分享到【網絡編輯:李鵬勛】【打印】【頂部】【關閉】
     (原標題:黃蕊:“浮誇”不能成就公益心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s86wsnvm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